中景互維帶您了解文化旅游發展的困境與痛點
日期:2023-04-26 | 人氣: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不僅有助于保護和開發各民族各地方的特色文化,豐富和完善旅游產品的內涵及價值,還有助于促進地區經濟結構的轉型與發展。因此,文化旅游已成為推動我國旅游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文化旅游是以獨特的文化資源為核心吸引力,吸引人們前往異地進行觀光、體驗、休閑、感悟的一種旅游活動。文化主題決定了旅游項目產品的特色性、唯一性、品牌性和市場影響力、吸引力和壟斷力。如果沒有文化融入,產品、業態、功能布局、建筑風格、特色、品牌與形象都將無從談起,甚至連后續的宣傳、文創都找不到依托、摸不準噱頭。
文旅產業痛點
1、基礎設施問題。目的地少在城市中心,缺少道路、水系、植被、環境、管網、水電氣基站等等,旅游企業需要承擔較高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
2、公益性項目問題。文旅目的地公益性項目如博物館、藝術中心、劇院、游客服務中心等投入大、產出小,且運營績效偏低。但是,這些公益性項目是目的地精神氣質的呈現,沒有這些文旅目的地就會過度商業化。
3、知識產權問題。文旅目的地缺乏真正的原創內容,千篇一律,照搬照抄嚴重,同質化較為普遍。
4、第三方平臺問題。部分業態過度依賴第三方電商平臺,容易在經營中喪失主動權。
5、“游客、服務提供者、場景”三要素滿意度問題。圍繞三要素的滿意度普遍偏低,比如說,游客不受重視,體驗與付出不成正比;一線服務提供者不受尊重,其收入基本上處于社會最低端;場景體驗感低下、缺乏美感,而且各場景之間信息孤島嚴重,文旅目的地各品牌、各業態之間數據不共享。
6、創新成本問題。隨著消費新生代的崛起和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催生了文旅產業越來越細分化發展,企業將面臨越來越高的創新成本。新的旅游線路在不斷增加,但單條線路的游客數卻在下降。如果不在細分領域持續保持創新,就難以適應如今消費需求變化迅速、產品快速迭代的互聯網時代特征,將面臨不可逆的用戶流失。
從未來市場需求來看,文化旅游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需要,并且在旅游頻次上也在不斷增長。同時,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選擇到中國文化旅游景區參觀游玩。當前中國的文旅大消費產業開始呈現出消費大眾化、需求品質化、競爭國際化、發展全域化、產業現代化等發展趨勢。新形勢下,文化旅游產業還是需要從資源、產品、服務、營銷、渠道及資本創新等層面重塑產業結構,并充分利用互聯網從用戶角度進一步深刻挖掘人的需求。
兩種文化“硬傷”
一是沒有強化保護意識。沒有強化游客及原居民主動和自覺保護獨特地域文化的意識,更有甚者為旅游開發而開發,片面追求經濟利益,一味迎合游客的獵奇心理,使民俗過度商品化,或嫁接了不符合本區域的其他文化元素,偏離本來的面貌,破壞了民俗文化的原真性,致使民族民俗傳承出現文化變異,形成不倫不類的文化產品。
二是不限制旅游活動。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而不加限制的旅游活動導致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間的強大人口流和信息流,在促進民俗文化的宣傳和傳播的同時,卻使外來文化的知名度、滲透力和影響力超越了土著文化。
我國文化產業內部存在不同業態,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常態文化產業,利用高科技興起的創意產業,再有就是依托或借助旅游業為龍頭發展的特色文化產業,各種業態并存,都需要以創新為前提。